最近科室集体讨论一个患者的意识状态。护士们每天交班为"浅昏迷",住院医在病历中记载"清醒",有些人认为应该叫"植物生存状态",但头外伤才两个月,又不符合"植物生存"的定义,翻了几本书,觉得"无动性缄默症"比较贴切,但又有些许出入。讨论如火如荼,另一方面也说明知识的匮乏。 我也是讨论的积极参与者,提出了一些意见论点。对于此事,我有两点看法,首先不能做井底之蛙,已知的几个定义都不符,不能硬套,一定有更准确的名词,如果没有,那我就可以起个名著书立做了;其次,我想到了另一个话题:词汇污染。我不知道之前有没有人提过类似概念,但我切身体会过几个例子。虽然词汇是一群人共同创造和使用的结果,但背后的含义往往变迁得很厉害,因为不正确的用法导致词汇变味了。比如"小姐",比如"智能手机"。前面我提过,智能手机并不智能、或者离智能还很远距离,等到真正能当秘书的智能手机来临的时候我们只能给它另起名了。 最近的讨论也是一样。目前我查到了文献提到的"最低意识状态"这个名词最合适了,讨论还在继续。如果大家都不钻牛角尖,继续"清醒"叫下去,那么"清醒"这个词在医学术语上就被污染了。 另一个一直以来的想法:最早的翻译家门污染过一些中医的词汇,心肝脾胃肾。"心"主神明,又没说是西医那个泵血的器官,中医的“心”跟西医的“cardiac”并不完全等同,那在搞清楚以前,最好暂且音译,或者叫个“血泵”也好啊(当然了,心脏不光是个泵,也有内分泌功能)。这也很有可能是导致近代中医发展出现了巨大阻碍和人们偏见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