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八月, 2022的博文

哪有蛋蛋难 RELEASE金不换

关于"思维奔逸"症状,《精神病学》这样描述:… 常有随境转移,音联意联,多见于躁狂症。 有一类作品或多或少就是这样诞生的,形式早于内容。最常见的就是歌词,比如伟大作品《The Message》中有这样的歌词: My brother's doin' bad, stole my mother's TV. Says she watches too much, it's just not healthy. 这样的歌词 rap 出来非常好听,工整、押韵。但是这是什么他妈的逻辑?因为看电视不健康,所以把电视偷了?类似的情况在歌词中非常常见,尤其是说唱作品。我总觉得粤语、外语(尤其日、韩、是带口音的英文)歌曲更好听,因为内容一知半解,仅欣赏音乐和韵律,不会产生怪怪的感觉。有时候听到华语歌曲,初听很好听,但是越听越奇怪,总是想对歌词发问:这一切都是拥误啥?后来我找到了答案:为了押韵硬凑的。 所以纵贯线乐队《亡命之徒》歌词中写到:像是精神病患写的诗。这是不是对创作的一种反思? 这是一种创作捷径,先确定"形式上的美",再让上下文硬产生一些内容上的联系。李诞讨厌谐音梗也是因为"易于创作"。如果修饰得不够好,就成为没有主题、没有灵魂的空壳。比如一些声称是公路电影的作品,实际上就是积累了一些素材,可能好玩,或是感人,但不足以支撑为一部完整作品,于是开车到处走成了一个很好的线索。 所以,也许当我能听懂标题的时候,就是不再喜欢的时候。